题三清殿后壁
忽然心孔开一窍,呼吸掇来归幅纸。
白发黄冠逞神通,手把武夷提得起。
大槐宫中作蝼蚁,醒来闻此心豁喜。
芒鞋竹杖一弹指,三十六峰落眉尾。
魏王岂是中秋死,玉骨犹存香迤逦。
八百年来觅只鹤,一举直上三万里。
半杯浇湿曾孙齿,幔亭遗事落人耳。
新村渡头拽转蓬,寒猿声落青烟里。
老松今已几年梢,毛竹于今复生米。
岩上无人花自红,幽鸟自鸣鸣自止。
笑将铁笛起清风,白云飞过看无踪。
夜来月影挂梧桐,莓苔满地绿容容。
丹崖高处药炉空,洞前云深千万重。
我亦偶来还自去,一夜潇潇江上雨。
飞廉怒作满空雪,天柱峰前飞柳絮。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顽石:坚硬的石头。水:液体。
睥睨:审视。
心孔:心灵的窗户。
呼吸:灵感。
幅纸:画纸。
白发黄冠:形容老者。
提得起:有力量提起。
大槐宫:虚构的宫殿。
蝼蚁:比喻微小。
拽转蓬:拉扯蓬草。
寒猿:寒冷地区的猿猴。
岩上无人:寂静无人的山岩。
幽鸟:隐秘的鸟儿。
飞廉: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飞柳絮:形容风大。
翻译
一些顽石配些水,画家凝视着,仿佛在审视。突然间,心中灵光一闪,灵感涌现,融入画纸之中。
白发老者身披黄冠,施展法力,仿佛能提起武夷山。
在大槐宫中如蝼蚁般渺小,醒来后听到此事,心情开朗欢喜。
轻装简行,一弹指间,三十六峰如画卷般跃然眼前。
魏王并非中秋之日去世,他的精神犹在,香气飘逸。
八百年寻觅一只仙鹤,一飞冲天,直上三万里的高空。
半杯酒洒落,润湿后辈子孙,幔亭旧事流传人间。
新村渡口,蓬草随风摇曳,寒猿哀鸣在青烟中回荡。
老松历经岁月,枝梢依旧,毛竹新生,生机勃勃。
岩上无人,花儿独自盛开,鸟儿自鸣自歇。
吹起铁笛,清风拂面,白云飘过,踪迹难觅。
夜晚月光照亮梧桐,莓苔铺满地面,绿意盎然。
丹崖之上药炉空置,洞前云雾缭绕,深不可测。
我偶尔来访,又自行离去,江上一夜风雨潇潇。
飞廉狂怒,化作漫天雪花,天柱峰前柳絮纷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道者在深山中寻找仙境的景象。开篇“些儿顽石些儿水”描述了自然界中细微之物,画工撑眸几睥睨,则是说画家对待这些细微之物时的专注与审视。忽然心孔开一窍,是指修道者在冥思中突然领悟到某种真理,从而呼吸之间便能把自然万象摄入纸上。
“白发黄冠逞神通,手把武夷提得起”显示了修道者的仙风道骨与非凡的内力。他们在大槐宫中虽如蝼蚁般渺小,却能醒来后听到仙乐而心存喜悦。“芒鞋竹杖一弹指,三十六峰落眉尾”则是说修道者穿着草鞋,手持竹杖,一弹指间便可使远处的山峰尽收眼底。
“魏王岂是中秋死,玉骨犹存香迥逦”提及了古代传说中的仙人魏武帝,其玉骨留香,象征着仙道的高洁与永恒。接着,“八百年来觅只鹤,一举直上三万里”则是说经过八百年的修炼,终于能够像神鹤般一飞冲天。
“半杯浇湿曾孙齿,幔亭遗事落人耳”表现了道者的仙水能够滋润后代,而幔亭中的往事也逐渐为人所知。新村渡头拽转蓬,寒猿声落青烟里,则是描绘道者在人间的隐逸生活。
“老松今已几年梢,毛竹于今复生米”说的是岁月流转下古木依旧,而竹子则重新萌发了新的生命。岩上无人花自红,幽鸟自鸣鸣自止,则是山中自然景象的描绘。
“笑将铁笛起清风,白云飞过看无踪”表现了道者在山中的超然境界。而夜来月影挂梧桐,莓苔满地绿容容,则是在月光下欣赏梧桐与地面上的青苔。
“丹崖高处药炉空,洞前云深千万重”则是说仙道者在寻找仙药的过程中,对于药物的追求从未停止。最后“我亦偶来还自去,一夜潇潇江上雨”表达了修道者的自由自在,他如同江上的风雨,偶尔来去无定。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仙道者超脱尘世、追求永恒生命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充满神仙气息的意境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