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从一官,整驾来南陲
未遽离本根,赖有回飙吹。
在昔从一官,整驾来南陲。
何意十载留,竟负三年期。
上有垂白亲,下有初长儿。
平生已艰瘁,况复当乱离。
及兹神武师,拓地如拾遗。
遂令客行士,秋晏薄言归。
慈母既生还,弱子亦抱持。
歌舞入故都,志愿幸无违。
鸿鹄游四海,鹪鹩守一枝。
宁守卑栖分,不随鸿鹄飞。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送刘彦英东还》以蓬草自喻,表达了诗人对漂泊不定生活的感慨与无奈。诗中描绘了蓬草随风飘荡,不知归宿的景象,象征着诗人自身命运的多舛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转蓬无定在,飘飖将何之。”开篇即以蓬草起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无根无依、四处漂泊的状态,暗含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未遽离本根,赖有回飙吹。”虽然暂时还未离开根基,但诗人深知自己终将随风飘荡,难以长久停留。这里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蕴含着对未来可能回归的希望。
“在昔从一官,整驾来南陲。”回忆过去,诗人曾为官一任,远赴南方边陲。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过往经历,也暗示了他与刘彦英之间的深厚情谊。
“何意十载留,竟负三年期。”没想到在南方一待就是十年,原本约定的三年任期却未能实现。这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对未能兑现承诺的遗憾。
“上有垂白亲,下有初长儿。”家中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还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这句体现了诗人对家庭责任的深切关怀。
“平生已艰瘁,况复当乱离。”一生已经饱受辛劳,更何况是在战乱离散的年代。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动荡时代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及兹神武师,拓地如拾遗。”等到神武的军队到来,开拓疆土如同捡拾遗物。这里借指刘彦英即将返回的地方,局势已经稳定,生活有望恢复正常。
“遂令客行士,秋晏薄言归。”让那些在外漂泊的人,在秋天结束时得以回家。诗人表达了对刘彦英能够平安归来,重聚家人的期待。
“慈母既生还,弱子亦抱持。”母亲已经安全回到家中,年幼的孩子也被抱在怀里。这句描绘了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
“歌舞入故都,志愿幸无违。”在故乡的都城中,人们载歌载舞,诗人的心愿得以实现。这里表达了对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鸿鹄游四海,鹪鹩守一枝。”鸿鹄翱翔于广阔的天空,而鹪鹩则栖息于树枝之上。诗人以这两种鸟儿的不同选择,表达了自己宁愿坚守平凡的生活,也不愿追随他人追求高远的理想。
“宁守卑栖分,不随鸿鹄飞。”宁愿过着平凡而安稳的生活,也不愿意追随他人追求更高远的目标。这句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抉择和对现状的接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蓬草的比喻,以及对个人经历、家庭责任、时代背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