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前疐后
拼音bá qián zhì hòu
含义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宋·陈亮《谢罗尚书启》:“直情径行,视毁誉如风而不恤;跋前疐后,方进退惟谷以堪惊。”
典故出处
宋·陈亮《谢罗尚书启》:“直情径行,视毁誉如风而不恤;跋前疐后,方进退惟谷以堪惊。”
近义词
跋前踬后、进退跋疐
英文翻译
be caught in a dilemma <to be on the horns of a dilemma>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成语举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无事之时,望影藏匿,跋前疐后,日不聊生。”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进退维谷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跋前疐后是由两个动词组成的成语。跋指行走,前指前进,疐指退缩,后指后退。整个成语意味着在行动时犹豫不决,进退两难,缺乏果断和决断力。
使用场景
- 跋前疐后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时犹豫不决、迟疑不决的状态。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决策、面对困难或采取行动时的犹豫和拖延。
故事起源
-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过河时犹豫不决,进退两难的情景。后来,这个故事被引申为成语跋前疐后,用来形容人们在面临选择时的犹豫和迟疑。
成语结构
- 跋前疐后是由两个动词组成的成语,形式上为“跋前”和“疐后”的结构。
例句
- 1. 他在做决策时总是跋前疐后,无法做出决断。2.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跋前疐后,应该果断行动。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跋前疐后这个成语拆解为两个部分,分别记忆它们的含义。跋前表示前进,疐后表示后退,可以通过将这两个词与相应的动作联想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文章或者观察生活中的例子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跋前疐后这个成语。同时,还可以学习其他与犹豫、迟疑相关的成语,扩大自己的成语知识储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比赛前跋前疐后,最后没有参加比赛。2. 初中生:面对选择,她跋前疐后,最终没有做出决定。3. 高中生:考试前他总是跋前疐后,导致成绩不理想。4. 大学生:找工作时,他跋前疐后,错过了一个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