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甚了了
拼音bù shèn liǎo liǎo
含义甚:很;了了:明白。不很明白,不很懂。
出处宋·洪迈《夷坚丁志·黄州野人》:“初不甚了了,养之数日,始能言,乃实人也。”
典故出处
宋·洪迈《夷坚丁志·黄州野人》:“初不甚了了,养之数日,始能言,乃实人也。”
近义词
不知所以、雾里看花、茫然不解
反义词
明察秋毫、了如指掌、一目了然
英文翻译
not be too clear about sth.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甚:很;了了:明白。不很明白,不很懂。
成语举例:我回家去了三年,外面的事情,不甚了了。(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七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形容对事情不太清楚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了,不能读作“le”。
成语辨形:甚,不能写作“其”。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河南太守李膺名声很大,轻易不接见客人。有个10岁的孩子,名叫孔融,他偏要去见见李膺。
太守府门庭森严,孔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守门人陪送他去见李膺,可李膺不认识他,问:“你是我的什么亲戚?”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很有交情。我和你不是世交吗?”李膺的宾客们见他才思敏捷,很善于讲话,都感到惊奇。只有大夫陈韪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窘得陈韪半天说不出话来。
孔融长大后中,做过北海相等官,是历史名人。
详细解释
- 不甚了了是一个由两个相同的词语组成的成语,意思是对某种情况或事物的了解程度非常浅薄,不甚明了。它强调了解的程度非常有限,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人对某个领域、问题或情况的了解程度不够,没有深入研究或掌握相关知识。可以用来批评某人对某个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只是一知半解。
故事起源
- 《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东晋时期,有一位叫杨修的文学家,他在写文章时,非常注重文字的流畅和修辞的华丽,但对于内容的深入了解却不够。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文字华丽动人,但内容却充满了错误和荒谬之处。当时有人评价他的文章说:“杨修的文章看似华丽,却不甚了了。”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对某种情况或事物的了解程度非常浅薄。
成语结构
- 成语“不甚了了”由两个相同的词语组成,形式上属于重叠式的成语。
例句
- 1. 他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不甚了了,只是一知半解。2. 虽然他读了很多书,但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还是不甚了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不甚了了”拆分成两个部分进行记忆,其中“不甚”表示程度不深,了解不够;“了了”表示明了、理解。可以通过对比这两个部分的含义,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比如“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等,来扩展对于知识深度和理解程度的表达。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这个故事的了解不甚了了,只知道大概的情节。2. 初中生:老师讲的物理知识我还不甚了了,需要多做练习加深理解。3. 高中生:我对这个历史事件的了解不甚了了,需要进一步研究资料。4. 大学生: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还不甚了了,需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