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偿失
拼音dé bù cháng shī
含义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出处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典故出处
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近义词
因小失大、贪小失大
反义词
乞浆得酒、利市之倍、得失相当
英文翻译
The loss outweighs the gai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成语举例:饶鸿生在精养轩虽化了几十块冤枉钱,在后乐园倒明白了一桩古典,不能说得不偿失了。(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三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得,不能读作“děi”;偿,不能读作“shǎnɡ”。
成语谜面:明珠弹雀
歇后语:八五炮打蚊子;捉了虱子跑了牛;偷鸡没成丢把米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占据江东六郡,他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召集群臣商议攻打夷州和琼崖有关事宜,大臣们均赞同出兵,只有右都护陆逊不赞同,他认为当前应该休养生息增强实力。孙权没采纳他的意见就出兵取胜,但整体上得不偿失。
详细解释
- 成语“得不偿失”表示在某种行为或决策中,所获得的利益或好处无法弥补所付出的代价或造成的损失。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做出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利弊,避免因为片面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可能带来的损失。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商业、个人生活和政治决策等方面。例如,当一个企业在追求短期利润时,却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了长期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决策。同样,当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却忽视了对家庭关系的伤害,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故事起源
- 关于“得不偿失”的具体故事起源并不清楚,但这个成语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它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利益和代价之间关系的重视,以及对于长远利益的思考。
成语结构
- 成语“得不偿失”由“得”、“不”、“偿”和“失”四个字组成。
例句
- 1. 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他忽视了对员工的关怀,最终导致了团队的分裂和业绩的下滑,这是一个明显的得不偿失。2. 这次投资虽然带来了一些利润,但考虑到未来可能的风险,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决策。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得不偿失”这个成语与具体的例子联系起来记忆,同时也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和使用这个成语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利大于弊”、“得过且过”等,可以帮助进一步丰富词汇和加深对于利益和代价之间关系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写作业,但我知道如果不写作业,就会得不偿失,因为老师会批评我。2. 初中生:虽然我很想买一台新手机,但我知道我没有足够的钱,所以买了也是得不偿失。3. 高中生:虽然参加这个夏令营可能会耽误我暑假的时间,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机会,因为我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希望这个学习指南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得不偿失”。如果你有任何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