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济
拼音hé zhōng gòng jì
含义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出处《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典故出处
《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近义词
同舟共济、齐心协力、风雨同舟
反义词
貌合神离、离心离德、同床异梦
英文翻译
pull together for a common caus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成语举例:他见了启事便跑到书店里来,谈了些和衷共济的话。(郭沫若《学生时代 创造十年》)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济,不能读作“jǐ”。
成语辨形:衷,不能写作“忠”;济,不能写作“计”。
成语辨析:和衷共济和“同心协力”;“同舟共济”;都有“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意思。和衷共济和“同舟共济”意义基本相同;它们多用在大事上;也含有共同克服困难之意;“同心协力”则不然。
详细解释
- 和衷共济是一种形容人们在共同的目标或事业上团结一致,心意相合,共同努力的精神状态。它强调了群体中的团结与协作,意味着大家能够和睦相处,共同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这个成语的使用需要集体的合作与信任,体现了人们共同努力的力量和团队精神。
使用场景
- 1. 用于描述团队合作、集体行动的情况,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2. 用于表达人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精神状态。3. 用于强调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互相支持、共同克服困难的能力。
故事起源
- 和衷共济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隐公元年》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当时,鲁国的一位宰相叫史鱼,他非常聪明而且有才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叫做“和衷共济”。他认为只有当人们心意相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他的理念得到了鲁国君主的认可并且被广泛采纳。从此以后,人们就用“和衷共济”来形容人们在共同的事业中团结一致的精神状态。
成语结构
- 成语“和衷共济”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和”、“衷”和“共济”。“和”表示和谐、团结。“衷”表示心意、内心。“共济”表示共同努力、共同完成。整个成语的结构简洁明了,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共同事业中心意相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精神状态。
例句
- 1. 我们要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和衷共济,共同完成这项任务。2. 在这场比赛中,队员们和衷共济,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记忆技巧
- 将成语分解:将成语“和衷共济”分解为“和”、“衷”和“共济”。可以将“和”想象成人们团结和谐的样子,将“衷”想象成人们内心的心意,将“共济”想象成人们共同努力的场景。
联想记忆
- 可以将“和衷共济”联想成一群人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努力完成一项任务的情景。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1. 深入了解中国的团队合作文化和集体主义精神,了解中国社会中的团结协作价值观。2. 学习其他与合作、团结相关的成语,如“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等。3. 阅读关于团队合作和团队管理的书籍,学习如何在团队中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在班级里和衷共济,共同努力,取得好成绩。2. 初中生:参加社团活动时,我们要和衷共济,共同完成各项任务。3. 高中生:团队合作对于科研项目非常重要,我们要和衷共济,共同攻克难题。4. 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我们要和衷共济,共同创造美好的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