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玉知非
拼音bó yù zhī fēi
含义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典故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认识错误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伯玉,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名匠,以制作美玉著称;知非,意思是辨别是非。成语“伯玉知非”形容一个人具有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智慧。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具有辨别能力强、能够明辨是非的品质。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在判断事物真伪上的准确和敏锐。
故事起源
- 成语“伯玉知非”源自《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故事。故事中,孔子的学生曾子有一次和孔子一起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一块美玉,曾子向孔子请教这块玉的价值。孔子却没有给出确切答案,只是说:“你可以去问问伯玉。”曾子听后很疑惑,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伯玉这个人。后来,曾子才明白孔子的用意,他意识到孔子是想告诉他,伯玉是一个具有辨别真伪能力的人,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明辨事物的真相。
成语结构
- 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
- 1. 他是个伯玉知非的人,对于事物的真伪总是能够一眼看穿。2. 她的眼光独到,是个伯玉知非的人,从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伯玉知非”与伯玉制作美玉的传说联系起来记忆。想象伯玉制作美玉的高超技艺,以及他对于真伪的辨别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伯玉知非”与“玉不琢不成器”的意义,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相关的成语,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明辨是非”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个伯玉知非的人,她总能辨别出我们写作业时是否认真。2. 初中生:我的朋友是个伯玉知非的人,她对于时尚潮流总是很有见解。3. 高中生:在网络时代,我们都需要成为伯玉知非的人,学会辨别虚假信息。4. 大学生: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我要努力成为伯玉知非的人,能够正确判断案件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