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蹴而就
拼音yī cù ér jiù
含义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出处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典故出处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近义词
一蹴即至、一举成功、迎刃而解
反义词
一事无成、一蹶不振、欲速不达
英文翻译
be reached at a single leap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成语举例: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一蹴而就于繁赜,毋乃不可!(清 吴趼人《痛史 原叙》)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蹴,不能读作“jiù”。
成语辨形:蹴,不能写作“就”。
成语辨析:一蹴而就和“一挥而就”;都形容“轻而易举、容易成功”的意思。但一蹴而就多用于贬义和否定句中;用于不能轻易就取得成功的巨大工程、伟大事业;形容求之过急;“一挥而就”含褒义;多用于肯定句中;用于一笔就能成功的书写、绘画等;形容熟练敏捷;运笔神速。
成语谜面:射门成功
详细解释
- 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或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个成语中的“一蹴”意味着一次跳跃,“而就”表示达到目标。所以,“一蹴而就”可以理解为一次跳跃就能够达到目标,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很大的成就。
使用场景
- 一蹴而就常常用来形容某人某事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成功或达到目标。比如,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某人在工作中一举成名,或者某人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等等。
故事起源
- 《宋史·包拯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非常聪明能干。有一次,有人向包拯请教学习的方法,包拯告诉他:“读书要像砍树一样,一蹴而就。”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就开始使用“一蹴而就”这个成语来形容一次性地完成某个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
成语结构
- 主要由四个字组成,具体结构为“一蹴而就”。
例句
- 1. 他通过努力学习,一蹴而就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2. 这个项目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一蹴而就地完成了。3. 她的音乐才华很出众,一蹴而就地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家。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一蹴而就”与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联想在一起,想象兔子在一次跳跃后就能够到达目标地点,从而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成语有关的词语,比如“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等等,来丰富自己的中文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练习了很久的跳绳,终于一蹴而就地跳过了一百下。2. 初中生:我努力学习,希望能够一蹴而就地考上理想的高中。3. 高中生:他天赋出众,一蹴而就地成为了一名顶尖的游泳选手。4. 大学生:通过刻苦努力,我一蹴而就地通过了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5. 成人:他在事业上一蹴而就,成为了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