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虞我诈
拼音ěr yú wǒ zhà
含义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近义词
勾心斗角、尔诈我虞
反义词
推心置腹、坦诚相见
英文翻译
each trying to cheat or outwit the othe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成语举例:资本家之间也都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相互倾轧。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彼此互相玩弄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虞;不能读“wú”或“yù”。
成语辨形:诈,不能写作“乍”。尔耳ěrěr耳
成语辨析:尔虞我诈和“钩心斗角”都指互相玩弄手段计谋;但尔虞我诈偏重于互相欺骗;“钩心斗角”偏重于各用心计暗中斗争。
成语谜面:骗子交流经验
歇后语:骗子遇骗子
成语故事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它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杀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i)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 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杀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气得鞋子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时间挂,就下令讨伐宋国。 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庄王的锐气大大低落,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了。” 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详细解释
- 尔虞我诈是一个由四个字组成的成语,表示在人际关系中相互欺骗、互相算计的行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疑、争斗和欺骗,意味着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互相斗争。
使用场景
- 尔虞我诈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各种各样的欺骗行为,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在文学作品或者新闻报道中。例如,可以用来描述政治斗争、商业竞争、团队内部的争斗等情况。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了尔虞我诈的故事。故事中,昭公在位时,他的大臣叔向想要利用权谋夺取国家的控制权。为了达到目的,叔向策划了一系列的阴谋,包括散布谣言、挑拨离间等手段,最终导致国家陷入混乱和内乱。这个故事成为了尔虞我诈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尔虞我诈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尔”、“虞”、“我”和“诈”。
例句
- 1. 这个公司的高层之间尔虞我诈,互相算计,真是没人能够信任。2. 在竞选期间,候选人之间尔虞我诈,相互攻击,以争夺选民的支持。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尔虞我诈”四个字中的“虞”字,它的发音与“鱼”相近。可以将“尔虞我诈”想象成一群鱼在水中互相欺骗、争斗的场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关于中国成语的用法和故事,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游戏中,有些人会尔虞我诈地欺骗其他人,让他们输掉比赛。2. 初中生:班级里有些同学为了争夺班长职位,互相尔虞我诈,不择手段。3. 高中生:在考试中,有些同学会尔虞我诈地作弊,希望能够取得好成绩。4. 大学生:在实习的公司里,同事之间尔虞我诈,为了争夺晋升的机会而互相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