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逾方
拼音xíng bù yú fāng
含义指行动不逾越法度。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传上论》:“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
典故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传上论》:“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
近义词
行不由径
英文翻译
be strictly upright and correct in one behaviou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行动不逾越法度。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成语“行不逾方”源自《尚书·大禹谟》:“神农氏作田畴,作田畴而不越界,行不逾方。”意思是说,神农氏在耕作时规划田地,不越过界限,行动符合规定。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人的行为符合规范,守法守纪,不越权越界。
故事起源
- 《尚书·大禹谟》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事迹。在这篇文章中,大禹派遣神农氏规划土地时,神农氏严格遵守界限,没有越界,因此形成了成语“行不逾方”。
成语结构
- 行-动词;不-否定词;逾-越过;方-方圆。
例句
- 1. 作为一名公务员,他一直行不逾方,深受同事们的尊敬。2. 这个团队的成员都很遵守纪律,行不逾方。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行不逾方”理解为一个人在行走时不离开规定的方向,不越过规定的范围。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在规定的方框内行走,不越界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守法、遵纪相关的成语,如“守法如山”、“遵纪守法”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学生,行不逾方。2. 初中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要带头守纪律,行不逾方。3. 高中生:在考试中,我们要遵守考场规则,行不逾方。4. 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遵守学校的规定,行不逾方。5. 成年人:作为一名公民,我们要遵守法律,行不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