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要领
拼音bù dé yào lǐng
含义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出处《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典故出处
《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近义词
茫然不解、雾里看花、不知所为
反义词
一目了然、了如指掌、提纲挈领
英文翻译
be far from the mark <be unable to grasp the essence; not to the poin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成语举例:写文章要简明扼要,中心突出,不要面面俱到,使人不得要领。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抓不住要点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得,不能读作“dě”。
成语辨形:领,不能写作“龄”。
成语谜面:和服
成语故事
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yuezhi),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他们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
当时,武帝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想和月氏友好往来。但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应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不幸的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就这样,张骞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了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进。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的国王听说汉朝十分富足,想和汉朝往来,只是未能如愿;见张骞后非常高兴,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大宛的国王听从张骞的话,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现在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统治着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快乐逍遥,又觉得和汉朝的距离很远,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张骞从大月氏到大夏,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他在那里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国了。
详细解释
- 指没有理解或掌握某个事物的关键要领或方法,导致无法正确运用或理解。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对某个事物的核心要点或关键方法缺乏理解或掌握的情况。
故事起源
- 该成语来自《后汉书·李固传》。当时有一个叫李固的人,他的学问很广博,但却不善于掌握事物的关键要领。因此,人们常常用“不得要领”来形容他。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不得”和“要领”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不得”表示否定,意为“不能”;“要领”表示事物的关键要点或方法。
例句
- 1. 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总是不得要领,不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2. 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掌握好其中的要领,否则就会不得要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不得要领”拆分为“不得”和“要领”两个部分记忆。同时,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迷茫的样子,无法抓住关键的要点。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掌握要领相关的成语,如“不得要领”、“一知半解”、“半途而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些同学总是不得要领,不明白老师的讲解。初中生:我参加比赛的时候,因为不得要领,结果输掉了比赛。高中生:学习新的科目时,如果不掌握好要领,就会很难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