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又作别论在词典中的解释
yòuzuòbiélùn

又作别论

拼音yòu zuò bié lùn

含义应当另外作出评价。

出处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又《无常》:“这自然是专就我的故乡而言,若是‘模范县’里的人民,那当然又作别论。”

典故出处

  • 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又《无常》:“这自然是专就我的故乡而言,若是‘模范县’里的人民,那当然又作别论。”

近义词

  • 又当别论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应当另外作出评价。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另外评价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现代

详细解释

  • 成语“又作别论”源自于《左传·昭公十一年》:“作别,论之。”意为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或不同时间中,对同一个问题或事物持不同的观点或立场。这种反复无常的言论往往会使人难以预测其真实意图或信任其言辞。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那些言辞不定、立场不坚定的人,或者指责某人反复无常、言行不一的行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善变、不可靠的人。

故事起源

  • 成语“又作别论”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左传。当时,晋国的昭公在考虑是否与齐国结盟时,他的大臣们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昭公反复听取各方意见,最终没有做出明确的决策,导致晋国失去了一个有利的结盟机会。从此,人们用“又作别论”来形容那些反复无常、没有坚定立场的人。

成语结构

  • 成语“又作别论”的结构为“又作别论”。其中,“又”表示反复、再次,“作”表示做、表达,“别”表示不同的、分离的,“论”表示言论、观点。

例句

  • 1. 他经常又作别论,让人无法相信他的诚实。2. 这个政客一再又作别论,根本没有可靠的立场。3. 她又作别论的行为让人觉得她不可信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又作别论”。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中反复改变自己的言论,像是在不同的地方分别发表不同的演讲,人们对他的言辞感到困惑和不信任。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口是心非”、“见风使舵”等,来增加对于言辞反复无常、立场不坚定的情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课堂上又作别论,老师都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2. 初中生:这个政治家经常又作别论,让人无法预测他的下一步计划。3. 高中生:她的言辞反复无常,总是又作别论,让人无法相信她的承诺。

拆字解意

又作别论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