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
拼音nèi yōu wài huàn
含义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出处《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典故出处
《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近义词
内外交困
反义词
国泰民安
英文翻译
internal disturbance andforeign aggressio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成语举例:摆着那些七零八落的人才,要支撑这个内忧外患的天下,越想越觉危险。(清 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一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患,不能读作“chuàn”。
成语辨形:忧,不能写作“优”。
成语辨析:见“内外交困”。
成语谜面:郁闷成疮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大乱,大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控制,鲁定公成为一个傀儡,他听说孔子开坛讲学,主张“君君臣臣”以及“仁政”,召见孔子,与孔子分析鲁国的内忧外患。孔子建议他外联齐国,内部重振君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详细解释
- 内忧指的是国家内部的问题和困扰,可能是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经济困难等;外患则是指来自外部的威胁和困扰,可能是战争、入侵、外部势力的干涉等。内忧外患意味着国家面临着双重的压力和挑战,处于危险和困难之中。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组织面临内外双重困扰和威胁的情况。它可以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讨论,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的困境和危机。
故事起源
-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句话:“汉王虽欲绝项籍之忧,而内忧外患未可立也。”这是成语“内忧外患”的最早出处。这句话是描述项羽在刘邦攻打咸阳的时候,虽然项羽想要解决自己的困扰,但是内部的问题和外部的威胁仍然存在,导致他无法立即解决自己的困境。
成语结构
- 成语“内忧外患”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内忧”和“外患”。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形成了“内忧外患”的含义。
例句
- 1. 这个国家正面临着内忧外患,需要采取措施稳定局势。2. 在经济危机和外部压力的双重困扰下,这个企业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内忧外患”拆分为“内忧”和“外患”两个部分来记忆。可以想象一个国家内部有很多问题和困扰,同时还受到来自外部的威胁和困扰,形成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内忧外患的事件,如战国时期的乱世、清朝时的列强侵略等。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里有很多问题,老师说我们面临着内忧外患。2. 初中生: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同时还面临着外部的压力和威胁,真是内忧外患。3. 高中生: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解决国内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外交往,以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