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清
拼音páng guān zhě qīng
含义当事人被碰到的问题搞糊涂了,旁边观看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见审。”
典故出处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见审。”
近义词
了如指掌、洞烛其奸
反义词
当局者迷
英文翻译
The onlookers see most clearl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当事人被碰到的问题搞糊涂了,旁边观看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成语举例:俗话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有该添减的去处,二奶奶没行到,姑娘竟一添减。(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常与当局者迷连用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旁,不能写作“傍”。
成语谜面:裁判
成语故事
唐朝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魏征整理修订的《类礼》列为经书。唐玄宗命元澹校阅,右丞相张说认为已经有郑玄作注成为经书。元澹写《释疑》表明自己观点:郑玄的注过时了,魏征不是下棋人,他是旁观者所以注解得比较真实。
详细解释
- 旁观者清是指站在旁边观察的人往往能够更客观地看待事物,不受情感和个人利益的干扰。这个成语强调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不直接参与某个事件或争议的人,但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它也可以用来劝告人们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要被情绪和个人利益所左右。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一位哲学家庄子的寓言故事。据传,庄子的一个弟子问他:“为什么您能够在各种事情上都能够保持冷静和客观?”庄子回答说:“当你在河边看到一只蚂蚁掉进水里,你会怎么办?”弟子回答说:“我会伸手去救它。”庄子说:“那你就不是旁观者了。旁观者不会伸手去救蚂蚁,因为他知道蚂蚁会自己爬上来。”
成语结构
- 旁观者清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旁观者”表示旁观的人,“清”表示清楚、明白。
例句
- 1. 在这场争论中,他作为旁观者清,提出了中肯的意见。2. 作为旁观者清,你应该能够看到这个问题的本质。3. 他站在旁边,旁观者清地看着这场争吵。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与“旁观者清”的意思联系起来,想象自己站在一边观察事物,不受情感和个人利益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延伸学习
- 你可以通过阅读庄子的寓言故事,了解更多关于旁观者清的思想和哲学观点。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明人不说暗话”、“客观公正”等,以加深对旁观者清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游戏中输了,但我作为旁观者清,能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2. 初中生:在班级的争论中,我站在一边,旁观者清地看待问题。3. 高中生:作为旁观者清,我能够看到这个社会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方案。4. 大学生:在团队项目中,我作为旁观者清,能够客观地评估每个人的贡献和问题。5. 成年人:在公司的争议中,我作为旁观者清,能够给出中肯的建议,帮助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