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不共戴天在词典中的解释
gòngdàitiān

不共戴天

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含义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出处《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典故出处

  • 《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近义词

  • 深仇大恨、势不两立、刻骨仇恨

反义词

  • 相依为命、唇齿相依

英文翻译

  • refuse to live in the same world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成语举例: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戴天的死敌。”(齐怀《刑场上的婚礼》)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有深仇大恨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共,不能读作“ɡōnɡ”。
    成语辨形:戴,不能写作“带”或“载”。
    成语辨析:(一)不共戴天和“势不两立”;都有“仇恨深而不能并存”的意思。但“势不两立”还含有矛盾尖锐的意思。(二)见“你死我活”。
    成语谜面:敌我

成语故事

  • 公元1138年,金国派使者要挟南宋皇帝递降书顺表,宋高宗、秦桧贪生怕死,准备降金。大臣胡铨写《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对:“誓与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斩下他的人头悬挂城门示众,然后诛杀金国使者。否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

详细解释

  • 表示敌对双方之间的仇恨深重,无法和平共处。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敌对双方之间的关系极度紧张,彼此不能容忍。

故事起源

  • 相传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据说,在秦朝时期,有两位战国时期的将领,一个叫白起,一个叫燕昭王。白起是秦国的将军,燕昭王则是燕国的国王。燕昭王一直想要摆脱秦国的控制,而白起则是秦国的杰出将领,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白起率领秦军攻打燕国,燕昭王被迫投降。在投降的过程中,燕昭王发出了“不共戴天”的豪言壮语,表示他与白起之间的仇恨深重,无法和平共处。

成语结构

  • 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不”、“共”、“戴”、“天”。

例句

  • 1. 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2. 这两个帮派之间的仇恨已经形成了不共戴天的局面。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个敌对的势力之间的对抗,他们之间的仇恨已经到了无法共存的地步,就像是两个无法共同戴天的天空一样。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一些相关的成语,如“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等,来进一步了解敌对双方之间的关系。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他们再也不愿意在一起玩了。2. 初中生:两个帮派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共戴天的程度,他们互相仇视,无法和解。3. 高中生: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不共戴天,彼此之间的仇恨无法调和。

拆字解意

不共戴天成语造句

  • 不共戴天造句(精选71条)

    1、蓦然回首惊觉自个的爱人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而且还在清楚他不是一个善人的情况下,付出了全部的情感。过往的片段点滴成泪,冰冷如锥寒彻骨髓,冰晶闪闪密布黑暗。周梦2、我的狗和邻居的猫是不共戴天的仇敌。3、你们只是好斗而已,又不是有什么不共戴天...

  • 不共戴天造句,不共戴天的意思(精选14条)

    语义说明比喻仇恨极深。使用类别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例句01、父仇不共戴天,非报不可。02、此恨如同不共戴天,难解难消了。03、他恨不得一刀杀了这不共戴天的仇人。04、土匪毁我家园,杀我家人,这仇不共戴天,一定要报。05、这是不共戴天的...

  • 用不共戴天造句(精选25条)

    1、当劈啪作响的火贯穿森林的林下叶层,清理掉灌木丛,为新生命预备好生长的土地,连它(火)不共戴天的敌人都不得不尊敬它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2、当他看到她的时候,她的脸上呈现出的表情是那样嫉恶如仇、不共戴天。所以,他意识到她早就在等着他了...

  • 不共戴天造句(精选52条)

    解释: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出自:《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示例: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的死敌。”◎齐怀《刑场上的婚礼》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