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食存信
拼音qù shí cún xìn
含义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成语举例:《梁书·侯景传》:“或杀身成名,或去食存信,比性命于鸿毛,等节义于熊掌。”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子贡问孔子有关为政之道。孔子说:“有足够的食物与军事力量,百姓讲信义就可以。”子贡问:“迫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项怎么办?”孔子答道:“去兵”,子贡再问还要去掉其中之一怎么办?孔子道:“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详细解释
- 成语“去食存信”由“去食”和“存信”两个词组成。其中,“去食”表示减少食物的消耗,节约吃穿;“存信”表示保持信心,坚定信念。整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困难时期要节约食物和物资,同时保持信心,坚信困难会过去,未来会更好。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经济困难、自然灾害等困难时期的应对策略和心态。也可以用来鼓励他人在困境中保持信心,勇敢面对困难。
故事起源
- 成语“去食存信”最早出现在《左传》这部古代典籍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遭受到了晋国的侵略,国家陷入了困境。当时,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希望能够摆脱困境,他向齐国的百姓发表了一篇演讲。演讲中,齐桓公告诉百姓要“去食存信”,即在经济困难时期要节约食物和物资,同时保持信心,坚定信念。这个故事成为了成语“去食存信”的来源。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是由两个四字词组成的,结构简洁明了。
例句
- 1.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要“去食存信”,节约开支,坚持信心。2. 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会“去食存信”,保持积极的心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困境中,只有少量的食物,但是通过保持信心,坚定信念,最终走出困境。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齐桓公的故事,以及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前要“去食存信”,好好复习,相信自己能取得好成绩。2. 初中生:面对学业压力,我们要“去食存信”,努力学习,相信自己能够取得进步。3. 高中生:高考前我们要“去食存信”,保持冷静,相信自己的实力,不被压力打败。4. 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去食存信”,节约开支,坚持信心,相信自己会找到理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