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大体
拼音bú shí dà tǐ
含义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出处《史记·平原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晋·袁宏《后汉记》卷一○:“臣愚浅,不识大体。”
典故出处
《史记·平原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晋·袁宏《后汉记》卷一○:“臣愚浅,不识大体。”
近义词
目光如豆、鼠目寸光
反义词
目光如炬、高瞻远瞩、卓有远见
英文翻译
not to understand the highest principles of propriet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成语举例:上斥为不识大体,仍谕内监在外生事者听人责惩。(《清史稿 高宗本纪》)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明白关系到大局的道理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识,不能读作“shī”。
成语辨形:识,不能写作“拾”。
成语谜面:瞎子摸象
歇后语:耗子啃菩萨
详细解释
- 不识大体通常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缺乏全面、全局性的认识和理解。这种人只关注细枝末节,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这种态度常常会导致判断错误或做出不明智的决策。
使用场景
- 不识大体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看到个别现象而无法把握整体情况的人。它可以用在各种情境中,如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
故事起源
- 不识大体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子罕》一章中。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的一位学生子罕不愿意学习大道理,只关注细枝末节。孔子对他说:“你不识大体,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呢?”从此,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那些只看到个别现象而无法把握整体情况的人。
成语结构
- 不识大体由三个汉字组成,其中“不”表示否定,“识”表示了解,认识,“大体”表示整体的情况。
例句
- 1. 他只看到了事情的细节,却不识大体,所以经常犯错。2. 这个决策是在没有全面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做出的,可见他不识大体。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不识大体”与一个具体的场景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想象自己只看到了一棵树的树叶,而没有注意到整个森林的情况。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故事,了解更多关于整体认识和全面思考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学习如何培养整体观察力和判断力,以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识大体,只关注了自己的成绩,忽略了其他同学的进步。2. 初中生:他只看到了自己的困难,不识大体地放弃了努力。3. 高中生:政府应该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不能只看到经济利益,不识大体地忽视了环境问题。4. 大学生:作为一名专业人士,我们应该能够全面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只关注个别细节,不识大体地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