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鼎足之势在词典中的解释
dǐngzhīshì

鼎足之势

拼音dǐng zú zhī shì

含义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典故出处

  •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近义词

  • 鼎足而立

英文翻译

  •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成语举例: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形成鼎足之势。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三方面相持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详细解释

  • 形容某个集团、组织或个人在某个领域或地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地位,无人能够动摇。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企业、团体或个人在某个领域或地区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无法被其他竞争者撼动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成语“鼎足之势”源自于古代的典故。相传,周朝末年,齐、楚、燕三国势力强大,各自为政,互不相让。当时的国君以鼎为象征,齐国、楚国、燕国的君主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天下霸主,因此都力图建立自己的“鼎足之势”。后来,齐国的君主齐桓公以其强大的实力和智慧,最终成为了霸主,建立了鼎足之势。

成语结构

  • 成语“鼎足之势”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鼎”、“足”、“之势”。

例句

  • 1. 这家公司在市场上已经建立了鼎足之势,其他竞争对手很难与之抗衡。2. 他的政治地位已经稳固到了鼎足之势的地步,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鼎足之势”与鼎炉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巨大的鼎炉稳稳地立在地上,象征着强大的势力和地位,无人能撼动。通过这个形象,可以更加深刻地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历史中的霸主和诸侯之间的争斗,以及他们建立鼎足之势的过程和策略。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足球队在学校里已经建立了鼎足之势,每次比赛都能够连胜。2. 初中生:这部手机品牌在市场上已经建立了鼎足之势,销量一直居高不下。3. 高中生:这位学霸同学在班级里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居第一,已经建立了鼎足之势。4. 大学生:我们学院的学生会在校园里有很大的影响力,已经建立了鼎足之势。5. 成年人:这家公司在行业里已经建立了鼎足之势,成为了市场的领导者。

拆字解意

鼎足之势成语造句

  • 鼎足之势造句(精选50条)

    1、于是,三方竟成了一个鼎足之势。2、敌必以为我据羌寨而守之,必再发重兵围剿,我军则暗渡陈仓,绕道入川,摔开敌军,袭取四川州城,扩军备战,凭四川天险而持之,则可成鼎足之势亦!3、三国鼎立之势已经无法形成,缺乏尖刀力量的其他统领,就算全部加入...

  • 鼎足之势造句(精选17条)

    鼎足之势解释: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近义词:三足鼎立三分鼎足鼎足而立相似词:鼎足三足鼎立鼎足三分鼎足而立扛鼎之作之势掎角之势立足之地1、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形成鼎足之势。2、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已形成。3、周灭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