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令不虚行在词典中的解释
lìngxíng

令不虚行

拼音lìng bù xū xíng

含义指制定的法令必须切实执行。

出处《管子·重令》:“国不虚重,兵不虚胜,民不虚用,令不虎行。”

典故出处

  • 《管子·重令》:“国不虚重,兵不虚胜,民不虚用,令不虎行。”

反义词

  • 一纸空文

英文翻译

  • Every order is executed without fail.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指制定的法令必须切实执行。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表示命令或指示必然会被实施,不会被忽视或违背。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人的命令权威,以及强调某个决定或计划一定会被执行。

故事起源

  • 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令不虚行。”原意是指齐宣公的命令一定会被执行。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任何命令或指示都会被执行。

成语结构

  • 令,动词;不,副词;虚行,形容词+动词。

例句

  • 1. 老板的命令令不虚行,大家都必须按时完成任务。2. 政府的决策令不虚行,一定会被全面落实。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分解为“令”、“不”和“虚行”三个部分来记忆。联想到“令人不虚行”,表示某人的命令让人无法不执行。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言必有中”、“无可厚非”等,来扩大成语的应用范围。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作业要求令不虚行,我们都按时完成了。2. 初中生:班长的指示令不虚行,我们都积极参加了社区志愿活动。3. 高中生:领导的决策令不虚行,我们要全力支持并积极落实。

拆字解意

令不虚行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