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于鸿毛
拼音qīng yú hóng máo
含义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典故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近义词
无足轻重、不屑一顾
反义词
重于泰山、举足轻重
英文翻译
lighter than a feathe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成语举例:梅伯死轻于鸿毛,有何惜哉?(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于,不能读作“yǔ”。
成语辨形:鸿,不能写作“红”。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详细解释
- 鸿毛是鸟类身上的细毛,非常轻盈。轻于鸿毛这个成语比喻事物的重要性或分量非常轻微,可以说微不足道。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事物的轻微、微不足道,或者用于形容态度、言行等的不重视。
故事起源
-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则故事,刘邦在起义之初,招募到了一位叫赵信的优秀将领。有一次,赵信跟随刘邦攻打敌人,刘邦亲自携带大批粮草,而赵信只带了几根鸿毛。刘邦问赵信为何只带这么点东西,赵信回答说:“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个故事成为了“轻于鸿毛”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形容词+介词+名词
例句
- 1. 他的错误在这个问题上轻于鸿毛。2. 这个问题对他来说轻于鸿毛,根本不值一提。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轻于鸿毛”这个成语想象成一根鸿毛在空中飘动,非常轻盈,代表事物的重要性非常轻微。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轻微、微不足道相关的成语,如“不值一提”、“无足轻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错误在老师眼里轻于鸿毛。2. 初中生:对于他来说,这个挑战轻于鸿毛。3. 高中生:这个问题对他来说轻于鸿毛,他根本就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