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出身
拼音kē bān chū shēn
含义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出处茅盾《升学与就业》:“中外古今有不少伟大的事业家都不是‘学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学家也有从没进过什么理工大学的!”
典故出处
茅盾《升学与就业》:“中外古今有不少伟大的事业家都不是‘学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学家也有从没进过什么理工大学的!”
反义词
半路出家
英文翻译
regul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成语举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科班出身的人越来越多。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正音:科,不能读作“kè”。
成语辨形:科,不能写作“克”。
详细解释
- 科班出身是指某人通过正规的学校或培训机构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从而获得相应的技能或知识。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具备专业素养和经验。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具备某种专业技能或知识,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实力。也常用于赞美或称赞某人在某个领域有出色的表现。
故事起源
- 成语“科班出身”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人被称为“举人”或“进士”,他们被视为具备高等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也就是“科班出身”。
成语结构
- 名词+出身
例句
- 1. 他是个科班出身的演员,演技非常出色。2. 这位画家是科班出身的,他的画作技艺精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科班出身”与接受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人联系起来,形象地理解为一个人从某个“科班”毕业后,具备了专业技能和知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及其他与教育和培训相关的成语,如“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是个科班出身的厨师,每天做的饭菜都很好吃。2. 初中生:我爸爸是个科班出身的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物都非常漂亮。3. 高中生:他是个科班出身的音乐家,演奏技巧非常高超。4. 大学生:我姐姐是个科班出身的法律专家,她在法庭上总是能够出色地辩护。5. 成年人:这位教授是个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家,他对历史研究非常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