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
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
含义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典故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近义词
弃文就武
反义词
解甲归田
英文翻译
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成语举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的经过。(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戎,不能读作“jiè”。
成语辨形:戎,不能写作“戊”。
成语谜面:秀才当兵
成语故事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投”、“笔”和“从戎”。其中,“投”意为放弃、投身;“笔”指文学、文职;“从戎”表示从事军旅工作。整个成语表示文人放弃文职,投身军旅,转而从事军事工作。它形象地表达了个人的追求和忠诚,强调了个人的决心和勇气。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文人抛弃文学事业,投身军队从事战斗。它可以用来表达一个人放弃舒适的生活,追求更高尚的目标,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决心和勇气。例如,可以用在鼓励年轻人为国家服务、投身军旅的场景中。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文人杨修。杨修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文学家,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深受当时的皇帝赏识。然而,当时国家正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杨修决定放弃文学事业,投身军旅,为国家效力。他写了一封信给皇帝,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忠诚。皇帝看到杨修的决心后,特地给他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他的支持和赞赏。这个故事成为了“投笔从戎”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投 + 笔 + 从戎
例句
- 1. 他年轻时是一位有前途的作家,但他最终选择了投笔从戎,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2. 这个年轻人放弃了高薪的文职工作,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军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这个成语:1. 将成语的每个字分开记忆,理解其含义:投、笔、从戎。2. 创造一个有趣的故事,将成语中的元素串联起来,帮助记忆。例如,想象一个文人在写字时突然把笔投向了战场,决定投身军旅。
延伸学习
- 1. 了解更多与军事、文学相关的成语,例如“文武双全”、“文质彬彬”等。2. 阅读有关中国古代文人和军事的历史故事,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3. 研究现代文人或军人的故事,了解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爷爷年轻时是一名作家,后来却选择了投笔从戎,参加了解放战争。2. 初中生:这个年轻人虽然在文学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但他却决定投笔从戎,为国家做出贡献。3. 高中生: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