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同作弊
拼音tōng tóng zuò bì
含义作弊:用欺骗的手段做违法乱纪或不合规定的事情。串通一起做坏事。
出处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你与孩儿通同作弊,乱我家法。”
典故出处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你与孩儿通同作弊,乱我家法。”
近义词
共同舞弊
英文翻译
collude in cheating;gang up to cheat <act fraudently in collusion with somebod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作弊:用欺骗的手段做违法乱纪或不合规定的事情。串通一起做坏事。
成语举例:〖示例〗臣细谅度,必是祝鹍、刁应祥等,通同作弊,受赂卖放,复将假首诳上,冒功请贷,情迹显然。 ★明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二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合伙共同舞弊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通同作弊是指多人之间相互勾结、串通,以欺骗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考试、竞赛等场合,参与者通过相互传递答案或共同作弊的方式来获取不正当的优势。
使用场景
- 通同作弊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考试、竞赛等场合中的作弊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领域中的勾结欺骗行为,如商业竞争中的串通价格、垄断市场等。
故事起源
- 通同作弊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考生需要通过各级考试才能晋级。有一次,有两个考生在考试中相互传递答案,结果被考官发现并严厉处罚。这个事件被广泛传播,后来就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通同作弊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通”和“同”表示相互之间的勾结,而“作”和“弊”则表示作弊行为。
例句
- 1. 这场考试中,他们几个同学通同作弊,结果被老师发现了。2. 在商业竞争中,一些公司为了获取利益,常常通同作弊,违法竞争。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四个字分别记忆,如“通”和“同”表示相互勾结,而“作”和“弊”则表示作弊行为。可以通过与考试、竞赛等场景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
延伸学习
- 1.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以及其中的考试规则和作弊现象。2. 学习其他与作弊相关的成语,如「窃取灵机」、「狡兔三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有两个同学通同作弊,一起抄袭了作业。2. 初中生:有些同学在考试中通同作弊,通过传递纸条来交换答案。3. 高中生:考试前,一些同学会通过社交媒体相互串通,共同准备作弊手段。4. 大学生:在大学期末考试中,有些同学会通过手机传递答案,通同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