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毛不辨
拼音tún máo bù biàn
含义比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出处《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典故出处
《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成语举例: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人说部》:“盖全某系德佑母全太后之兄弟耳,而讹为渊圣,可谓屯毛不辨。”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屯毛不辨是指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不分清楚对错。形容人对事物不加辨别,看待问题不分轻重缓急。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不加辨别,判断不清对错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懂得分辨是非的人。
故事起源
- 屯毛不辨的成语出自《二刻拍案惊奇》,是清代袁枚所著的一部小说。故事中有一个人屯积了很多的毛,却不知道如何分辨毛的优劣,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困境。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应该有辨别能力,不能盲目屯积。
成语结构
- 四字成语,AABB结构。
例句
- 1. 他屯毛不辨,对人对事都没有分辨能力。2. 这个人一向屯毛不辨,所以经常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屯毛不辨”联想为一个人屯积了很多毛,但却不知道毛的优劣,不分清楚对错的样子。可以通过这个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判断能力相关的成语,例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蜻蜓点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小明屯毛不辨,把一堆破毛玩具都收集起来了。2. 小学生:小红屯毛不辨,把别人的错当成自己的。3. 中学生:李华屯毛不辨,总是相信网络上的谣言。4. 高中生:小王屯毛不辨,对待问题从来不做深入思考。5. 大学生:张三屯毛不辨,对于社会现象缺乏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这个学习指南,你可以全面了解“屯毛不辨”这个成语的含义、用法和记忆方法,同时也可以延伸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丰富你的汉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