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真面目
拼音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
含义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典故出处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近义词
真相大白、庐山真面
反义词
改头换面
英文翻译
one's true characte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成语举例:善作诗今只一家,方见庐山真面目也。(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庐,不能读作“hù”。
成语辨形:庐,不能写作“沪”。
成语故事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详细解释
-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成语“庐山真面目”比喻事物真实的本质或真实的面貌被揭示或暴露出来,与其表面上的样子不同。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或事物的真实情况被揭示出来,与外表相比有差异的情况。也可用于批评某人或某事物的虚伪或伪装。
故事起源
- 成语“庐山真面目”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赠别王十一南游》中:“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此句意指庐山的真实面貌只有在山中才能看到,暗喻事物的真相只有在接近或亲身经历后才能揭示。
成语结构
- 庐山真面目的结构是“庐山”+“真面目”,其中“庐山”指庐山的真实面貌,而“真面目”表示事物的真实或本质。
例句
- 1. 他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终于展现出了庐山真面目。2. 这个项目的庐山真面目终于被揭示出来,原来是一场骗局。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庐山真面目”与庐山的风景联系起来,想象自己亲自登上庐山,在山中才能看到真实的庐山面貌,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历史和文化,深入研究庐山的山水风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庐山真面目”的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以为那个坏人是个好人,直到我看到了他的庐山真面目。2. 初中生:这个明星在镜头前总是笑容满面,但是他的庐山真面目只有他的粉丝们才知道。3. 高中生:政府宣传的好处只是表面的,我们要去揭示它的庐山真面目。4. 大学生:这个公司的庐山真面目被曝光后,很多员工都感到失望。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