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书阬儒
拼音fán shū gāng rú
含义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出处《汉书·地理志下》:“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典故出处
《汉书·地理志下》:“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怙威,燔书阬儒,自任私智。”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常用程度:一般
详细解释
- 燔书阬儒是一个历史典故,指的是焚烧书籍,埋葬儒者。在古代中国,儒家经典书籍被视为文化和学术的象征。而当时的一些统治者或者政权不喜欢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因此采取了燃烧书籍、坑害儒者的残酷手段来打击儒家学说。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破坏文明、迫害知识分子、抵制思想自由的行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于中国古代的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燃烧了大量的书籍,坑杀了儒家学者。
成语结构
- 燔书阬儒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动词和两个名词组成。
例句
- 1. 这个国家的独裁者采取了燔书阬儒的手段,试图消灭知识分子的影响力。2. 在历史上,燔书阬儒的行为给中国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站在火焰中燃烧书籍,旁边是坑埋的儒者的画面,以此来联想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儒家学说以及秦始皇的历史。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读到了一个关于燔书阬儒的故事,觉得很可怕。2. 初中生:我们应该珍惜书籍,不要像古代的统治者那样燔书阬儒。3. 高中生:燔书阬儒的历史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4. 大学生: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容忍燔书阬儒的行为,应该坚决捍卫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