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
拼音bù jū yī gé
含义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典故出处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近义词
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反义词
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英文翻译
not limited to one typ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成语举例:不但体裁,风格,题材,表现手法可以鼓励勇于创新,甚至连主题,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秦牧《“果王”的美号》)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比喻打破常规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一,不能读作“yì”。
成语辨形:格,不能写作“咯”。
成语谜面:否;囫;自由体
成语故事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详细解释
- 不拘一格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行为或做法不受限制,不受拘束,能够灵活变通。这种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和问题,不被固定的方式或规范所束缚。
使用场景
- 不拘一格常用于描述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或工作方式等方面。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超越传统的观念和做事方式,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不拘一格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组织或团队具有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提高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故事起源
- 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或传说,它是根据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语“拘”和一个量词“一格”组合而成。拘的意思是受限制,受拘束,一格的意思是一种规范或方式。不拘一格的意思就是不受限制于一种规范或方式,能够灵活变通。
成语结构
- 不拘一格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词序。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总是不拘一格,善于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2. 这个团队的文化氛围非常开放,大家都能够不拘一格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3. 她的思维方式非常独特,总是能够不拘一格地解决问题。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法来记忆不拘一格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个格子里,然后他突破了这个格子的限制,站在了其他的格子上,展示了他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不拘一格相关的成语,如不拘小节、不拘形式等。这些成语都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不受限制,能够灵活变通的特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不拘一格地画画,不按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2. 初中生:我们班的班长总是不拘一格地组织活动,每次都有新鲜的想法。3. 高中生:老师鼓励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不拘一格,可以运用各种写作技巧。4. 大学生:大学生活给了我更多的自由和创造力,我可以不拘一格地选择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