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足不前
拼音guǒ zú bù qián
含义裹:缠。停步不前,好象脚被缠住了一样。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典故出处
秦·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近义词
作茧自缚、故步自封
反义词
义无返顾、一往无前
英文翻译
put down one's fee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裹:缠。停步不前,好象脚被缠住了一样。
成语举例:我们不能做有名无实的党员,不能总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九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思想保守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成语辨形:裹,不能写作“果”。
成语谜面:包满为止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范雎因受到诬陷而改名张禄逃到秦国。他征对秦国四人专权问题去拜见秦昭王。他说自己冒死晋见是为了秦国的将来,如果被杀就会让天下有志于助秦的人裹足不前,他分析秦国的现状头头是道,秦王拜他为相。
详细解释
- 裹足不前这个成语由“裹足”和“不前”两个词组成。裹足指的是古代妇女为了束缚脚部而穿的小巧鞋子,这种鞋子限制了妇女的行动能力。不前表示不前进,不向前迈进。因此,裹足不前形容一个人在行动中因为胆怯、犹豫或受到限制而不敢前进,或无法前进。
使用场景
- 裹足不前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不敢积极行动,或因为受到某种限制而无法取得进展。它可以用来描述个人的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团队、组织或国家在发展中的困境。
故事起源
- 裹足不前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妇女为了追求美观而裹足,这种行为限制了她们的行动能力。这个成语借用了这个形象,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行动中因为胆怯、犹豫或受到限制而不敢前进,或无法前进。
成语结构
- 裹足不前是一个由动词和副词组成的成语,其中“裹足”是动词短语,表示限制行动能力,“不前”是副词短语,表示不向前迈进。
例句
- 1. 他原本有机会获得大学奖学金,但因为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2. 这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们决不裹足不前。3. 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以防止它们因为各种限制而裹足不前。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穿着裹足的小巧鞋子,试图向前迈进,但因为鞋子限制了他的行动能力而不敢前进,或无法前进。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裹足不前相关的成语,例如裹足不前、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等。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比赛中看到了一个裹足不前的队员,他因为害怕失败而没有尽全力。2. 初中生:有些同学在选择学习的方向时裹足不前,他们怕自己选错了,所以犹豫不决。3. 高中生:学生会主席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从不裹足不前,他总是勇往直前,解决问题。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