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
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含义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出处《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典故出处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近义词
清规戒律、三从四德
反义词
大逆不道、离经叛道
英文翻译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and husband guides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成语举例: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元 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常,不能读作“cánɡ”。
成语辨形:纲,不能写作“刚”。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回到了鲁国,他与季康子是不相为谋。于是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同时又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正式总结出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
详细解释
- 三纲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的重要原则,强调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君为臣纲,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君主应该尽职尽责,臣子则应该忠诚事主;父为子纲,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应该关爱教育子女,子女则应该孝顺父母;夫为妻纲,指夫妻之间的关系,丈夫应该守护妻子,妻子则应该顺从丈夫。五常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仁指的是对他人的关爱和仁爱之心;义指的是遵守道德规范和正义之行为;礼指的是遵守社会礼仪和尊重他人;智指的是明智和正确的判断力;信指的是诚实守信和信守承诺。
使用场景
- 三纲五常通常用于教育和道德引导中,强调人们应该遵循的伦理和道德准则。它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起到指导作用,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尽责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孝顺父母;在社会中,人们应该互相尊重、遵守道德规范。
故事起源
- 三纲五常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最早出现在《论语》和《大学》等经典著作中。它们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语结构
- 三纲五常是一个固定的词组,由三个纲和五个常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遵守三纲五常的原则,努力学习,孝敬父母。2.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尊重上级,遵守道德准则,践行三纲五常。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三纲五常与各种社会关系和道德准则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例如,将君为臣纲与君主和臣子的关系联系起来,将父为子纲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联系起来,将夫为妻纲与夫妻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对于五常,可以将仁与关爱他人的行为联系起来,将义与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联系起来,将礼与尊重他人的行为联系起来,将智与正确的判断力联系起来,将信与诚实守信的行为联系起来。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例如中庸之道、孝道、忠诚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遵守三纲五常,做一个懂礼貌、懂得尊重他人的好孩子。2. 初中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遵守三纲五常的原则,努力学习,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3. 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遵循三纲五常的准则,尊重他人,遵守道德规范。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理解和践行三纲五常的原则,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