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退
拼音zhī nán ér tuì
含义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近义词
听天由命、畏葸不前、望而却步
反义词
知难而进、力争上游、再接再厉
英文翻译
shrink back from difficultie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成语举例: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邹韬奋《经历 新饭碗问题》)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难,不能读作“灾难”的“nàn”。
成语辨析:知难而退与“畏葸不前”有别:知难而退侧重于形容退却 :“畏葸不前”侧重于形容害怕。
成语谜面:危地马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听到他们已经结盟,士会同意荀林父知难而退的做法,先榖不同意造成兵败。
详细解释
- 知难而退是指在面对困难、挑战或逆境时,能够明智地认识到困难的无法克服,选择放弃或退缩。这个成语强调了理性思考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有时候,放弃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明智的决策。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在困境中能够明白自己的能力或条件无法胜任,从而选择放弃的情况。它可以用来描述个人面对挑战时的态度,也可以用来鼓励他人在困难时保持理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故事中,吴起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他在韩国为韩王做军事顾问。有一次,韩国遭到了强大的秦国的进攻,吴起向韩王建议撤退,因为他明白韩国的实力无法与秦国相抗衡。韩王没有听从吴起的建议,结果导致了韩国的失败。吴起因此写了一篇文章,其中包括了“知难而退”这个成语,以表达他的观点。
成语结构
- 知难而退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面对这个项目的巨大挑战,我们应该知难而退,寻找其他更适合的解决方案。2. 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选择了知难而退,不再追求那个职位。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这个成语:将“知难而退”与面对困难时的明智决策联系在一起,想象自己在困境中明智地选择放弃或退缩,从而保护自己。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知难而上”、“知难不退”等,比较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考试太难了,我决定知难而退,不再继续尝试了。2. 初中生: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不会轻易知难而退,我会努力克服困难。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有时候知难而退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4. 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轻易知难而退,应该坚持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