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施少才赴试南宫二首(其二)
宋 · 杨万里
十日九奔命,同行半倦游。
出城愁不早,思子悔何由。
脚底已衡岳,眼中犹橘洲。
似嫌疏过子,吾过更谁尤。
出城愁不早,思子悔何由。
脚底已衡岳,眼中犹橘洲。
似嫌疏过子,吾过更谁尤。
注释
十日:十天。九奔命:几乎都在忙碌奔波。
同行:一同出行的人。
半倦游:感到疲惫。
出城:刚出城。
愁不早:满怀忧虑,后悔未早。
思子:想念你。
脚底已:脚下踏着。
衡岳:衡山。
眼中犹:眼前还是。
橘洲:橘洲的景象。
似嫌:似乎嫌弃。
疏过子:来得不够频繁。
吾过:我的过错。
更谁尤:又有谁能责怪。
翻译
十天里几乎都在忙碌奔波,一同出行的人都感到疲惫。刚出城就满怀忧虑,后悔未能早点相聚。
脚下踏着衡山的土地,眼前却还是橘洲的景象。
似乎嫌弃我来得不够频繁,我的过错又有谁能责怪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送施少才赴试南宫二首(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送别时的不舍与深沉的情感。
“十日九奔命,同行半倦游。”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急促而又疲惫的行走场景,通过对时间的压迫感和体力上的劳累表现出作者急于送别却又不舍的心情。
“出城愁不早,思子悔何由。”这里的“出城”暗示了离别的即将到来,而“思子悔何由”则是对过去时光的懊恼和对未来的迷茫。
“脚底已衡岳,眼中犹橘洲。”这两句诗通过形象的对比强调了行走的艰难和心中的不舍。作者将脚下的路程比喻为高耸的衡山,又将眼中的景物比作美丽的橘洲,展现了一种虽然身体已经远离,但心中依然怀念的情感。
“似嫌疏过子,吾过更谁尤。”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友人可能的误解和自我辩护,显示出一种深厚而复杂的情感交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物比喻,传递了一种送别时的复杂心理和不舍之情,是一首感情真挚、意境幽深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