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二首(其三)
宋末元初 · 方回
诗礼以发冢,非独王莽然。
手不离珠玉,世岂一桓玄。
昔在鲁闻人,匪值孔圣旃。
焉得两观诛,破彼辨与坚。
子陵湍石上,元亮菊篱边。
夷齐不可跂,赖有此二贤。
手不离珠玉,世岂一桓玄。
昔在鲁闻人,匪值孔圣旃。
焉得两观诛,破彼辨与坚。
子陵湍石上,元亮菊篱边。
夷齐不可跂,赖有此二贤。
注释
诗礼:古代的礼法和道德。发冢:挖掘坟墓。
王莽:西汉末年的篡位者,以贪婪著称。
手不离珠玉:形容贪婪珠宝。
桓玄:东晋时期权臣,以篡位野心闻名。
鲁:古代诸侯国,孔子的故乡。
匪值:没有遇到,未逢其时。
孔圣旃:指孔子,圣人之称。
两观诛:双重指责或批评。
辨与坚:观点和坚定立场。
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隐士。
湍石上:形容隐居山川之间。
元亮: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菊篱边:陶渊明隐居田园,以种菊为乐。
夷齐:伯夷、叔齐,商朝末年的两位贤人,以清高自守而闻名。
不可跂:难以企及,形容极高尚。
赖有:幸亏有。
二贤:指严光和陶渊明。
翻译
盗掘古墓的行为,不只是王莽才有的行为。人们贪婪珠宝,世间哪里只有一个桓玄那样的人物。
从前在鲁国听说有人,没有遇到孔子这样的圣人。
怎能同时指责他们的观点和坚定立场。
像严光那样在湍流的石头上隐居,像陶渊明在菊花篱笆旁悠然。
伯夷、叔齐那样的高洁难以企及,幸好还有这两位贤者留存。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杂兴十二首·其三》。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提及,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人德行的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
“诗礼以发冢,非独王莽然。”这两句开篇便指出,古代诗书能够启迪后世,而不仅仅是王莽这样的人物。王莽被视为篡夺汉朝政权的典型,因此这里可能在暗示某些人试图通过文化手段来掩饰自己的野心。
“手不离珠玉,世岂一桓玄。”这两句强调了一种品德和情操,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能拥有高尚的情操,不像桓玄这样的人物。桓玄是东晋时期的权臣,以奢侈著称,而这里将其作为没有真实情感的象征。
“昔在鲁闻人,匪值孔圣旃。”这两句提到作者曾在鲁地听闻过关于圣人的事迹,但这些都不能与孔子相比。孔子的智慧和德行是无可匹敌的,因此这里强调了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
“焉得两观诛,破彼辨与坚。”这两句则讲述了历史上某些人被处罚的情况,这里的“两观”可能指的是古代监狱,“诛”则是处罚之意。这里的批评对象可能是一些不公正的司法行为。
“子陵湍石上,元亮菊篱边。”这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象,子陵可能是指某个山名,而元亮和菊篱则可能是某种植物或园林布局。这样的描述在古诗中常用来表达作者的闲适心境。
“夷齐不可跂,赖有此二贤。”最后两句提到的是对某些不易亲近的人物的态度,以及感激有像子陵和元亮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存在,这里可能在强调通过学习古人的美德来提升自我。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文化传承以及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