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夜过博山赏析

夜过博山

宋 · 韩淲
山行迫昏黑,乞火野人家。
阴风振林壑,水激沟港斜。
扶舆听鸣钟,尚觉涂路赊。
叩门得兰若,僮仆欣不差。
老僧为作茗,趺坐谈无涯。
子夜各休去,幻境良可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博山行进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与内心感受。

首句“山行迫昏黑”,点明了时间背景——黄昏时分,山路显得更加幽暗。接着“乞火野人家”一句,透露出诗人行走在荒野之中,需要向村民求助以获得火光照明,增添了一丝旅途的艰辛与未知感。

“阴风振林壑,水激沟港斜”描绘了夜晚山中特有的景象:阴冷的风吹拂着山谷,水流在沟渠中潺潺流动,斜斜地映照出光影交错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

“扶舆听鸣钟,尚觉涂路赊”中,“扶舆”可能是指诗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或步行的状态,听到远处寺庙的钟声,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漫长。这句诗通过声音的对比,强化了夜晚行进的孤独与遥远感。

“叩门得兰若,僮仆欣不差”描述了诗人最终找到了一处寺庙(兰若),得到了热情的接待。这里的“僮仆欣不差”表现了寺庙工作人员的友好态度,为旅途中增添了一抹温暖。

“老僧为作茗,趺坐谈无涯”则展现了寺庙内的生活场景。老僧为诗人准备了茶饮,并与之交谈,探讨无尽的哲理话题。这一细节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以及人与人之间超越物质交流的精神层面的连接。

最后,“子夜各休去,幻境良可嗟”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结束、旅程即将告一段落的感慨。他或许在思考这次经历的意义,对所见所闻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夜行山间的独特体验,以及对自然、宗教、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