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形于色
拼音nù xíng yú sè
含义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近义词
怒不可遏、怒目切齿、怒气冲天
反义词
喜形于色、喜不自胜
英文翻译
be black in the fac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成语举例:(1)怒形于色,在商场上是一大忌。(2)做人不要怒形于色,以免吃亏上当。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指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色,不能读作“shǎi”。
成语辨形:形,不能写作“行”或“刑”。
成语辨析:见“怒不可遏”。
详细解释
- 怒形于色是由“怒”、“形”、“于”、“色”四个字组成的成语。“怒”表示愤怒,生气;“形”表示表情、面容;“于”表示在、于是;“色”表示面色、表情。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因愤怒而面色显得非常明显。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因愤怒而面色变得非常明显,无法掩饰自己的情绪。可以用在描述某人在争吵、斗殴、被冒犯等情况下的表情。
故事起源
- 《淮南子·人间训》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郑子产的人因为受到冤屈而非常愤怒。他在朝廷上为自己辩护时,愤怒的表情非常明显,以至于大家都看出了他的愤怒。从此以后,人们用“怒形于色”来形容因愤怒而面色显得非常明显。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
例句
- 1. 他听到了那个消息后,怒形于色地说道:“这简直是太可恶了!”2. 在面对不公正的对待时,她怒形于色地指责了那些不负责任的人。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怒形于色”与“愤怒的表情明显”进行联想,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情绪和表情相关的成语,如“喜形于色”、“悲形于色”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当我被同学欺负时,我怒形于色地大声抗议。2. 初中生:老师对我们不公平对待时,我们怒形于色地向校长投诉。3. 高中生:在面对社会不公正时,我们怒形于色地要求改变现状。4. 大学生:在面试时被问到不合理的问题,我怒形于色地反驳了面试官。5. 成年人:当我听到公司裁员的消息时,我怒形于色地向老板提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