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拼音yǎo wén jiáo zì
含义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典故出处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近义词
字斟句酌
反义词
走马观花、一挥而就、文不加点
英文翻译
bite phrases and chew characte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成语举例: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嚼,不能读作“jué”。
成语辨形:嚼,不能写作“爵”。
成语辨析: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都有“仔细推敲字句”的意思。但咬文嚼字偏重在“过分地斟酌字句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句不放;不领会实质。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字斟句酌”是对每个字句都仔细推敲;用来称赞人谈话和写作态度慎重。词义前贬后褒。
成语谜面:书虫;书蠹;啃书;秀才会餐
歇后语:口吃报纸;书架上的老鼠
详细解释
-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源自于《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君子咬文嚼字,以道义为能。”意思是说君子要注重文字的修养,将道义融入其中。后来,这个成语演变成了贬义词,指那些过分追求字句、形式的人,而忽略了内容和实质。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那些过分注重文字、形式的人,而忽略了内容和实质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看表面,不注重内涵的人。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这句话出自于《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原本是在赞美君子注重文字修养的意义上使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变贬义,用来批评那些过分注重字句形式的人。
成语结构
- 咬文嚼字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每个字的含义和发音都很独特。
例句
- 1. 他总是咬文嚼字,对于一些实际问题缺乏解决的能力。2. 这位领导太过咬文嚼字了,让人很难与他沟通。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咬文嚼字的动作,将这个成语与那些过分追求形式的人联系起来。可以想象一个人不停地咬文嚼字,却对实质问题无动于衷。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文字、形式相关的成语,如“鸡同鸭讲”、“画饼充饥”等,以丰富对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那个同学咬文嚼字,老是纠正别人的错别字。2. 初中生:我觉得有些老师讲课太咬文嚼字了,不好理解。3. 高中生:考试时,有些同学花了很多时间在咬文嚼字上,而忽略了复习内容的重要性。4. 大学生:有些教授讲课太咬文嚼字了,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