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含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典故出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近义词
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英文翻译
stoop to ask questions from common peopl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成语举例:在学习上,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问,不能读作“wén”。
成语辨形:耻,不能写作“尺”。
成语谜面:向乞丐讨教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详细解释
- 不耻下问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表示不以自己的知识或能力为傲,而是愿意向比自己水平低的人请教、学习。这种态度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能够帮助人们不断进步,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使用场景
- 不耻下问适用于各种学习和工作场景,例如在学校里向老师请教问题,与同事交流经验,或者向专业人士请教技能等等。
故事起源
- 不耻下问最早出自《论语·公冶长》。公冶长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到“不耻下问”。孔子回答说:“君子有三种耻:耻言人之不知,耻不知。耻问人之不知。”意思是说,一个有品德的人应该有三种耻辱:耻言谈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耻不去学习,耻问别人不知道的问题。这就是“不耻下问”的含义。
成语结构
- 不耻下问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例句
- 1. 他很谦虚,总是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2. 在学习中,要保持不耻下问的态度,才能不断进步。
记忆技巧
- 可以记忆成语“不耻下问”通过以下方法:1. 将成语拆分成不、耻、下、问四个字,然后联想每个字的意义。2. 制作一张卡片,写下成语和它的含义,每天反复复习。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谦虚、学习相关的成语,例如“虚心使人进步”、“好问决疑”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耻下问,向老师请教如何解这道数学题。2. 初中生:我喜欢看书,遇到不懂的词语就不耻下问,向父母请教。3. 高中生:在准备考试的时候,我会主动找同学请教,因为我知道不耻下问是提高成绩的重要方法。4.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我会虚心向导师请教,因为我明白只有不耻下问才能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