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
拼音pò fǔ chén zhōu
含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典故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近义词
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反义词
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英文翻译
burn one's boat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举例: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釜,不能读作“jīn”。
成语辨形:釜,不能写作“斧”。
成语辨析:“背水一战”与破釜沉舟都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但破釜沉舟含有“不顾一切;战斗到底”的意思;“背水一战”表示“拼死干到底;以求得胜利”的意思。
成语谜面:项羽砸锅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详细解释
- 破釜沉舟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相传公元前208年,刘邦率领军队攻打西楚军,经过一系列战斗后,刘邦的军队陷入了困境。为了鼓舞士气,刘邦亲自率领部队,在战胜敌人后,下令破坏所有的船只和釜,表示决心一定要胜利,不退缩。这个故事成为了“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的来源。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一个人面临困境时,毫不犹豫地采取果断行动,舍弃一切退路,坚定决心取得成功。
故事起源
- 破釜沉舟的故事源自中国历史上刘邦攻打西楚的战役。这个故事展示了刘邦的决心和勇气,也成为了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典范。
成语结构
- 破釜沉舟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破釜”和“沉舟”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像刘邦一样,破釜沉舟,坚定地向前迈进。2.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破釜沉舟,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业。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将“破釜沉舟”与刘邦攻打西楚的故事联系起来,想象刘邦下令破坏船只和釜的决心和勇气,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刘邦攻打西楚的历史背景和战役经过,以及这段历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在考试中破釜沉舟,全力以赴,争取取得好成绩。2. 初中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决定破釜沉舟,毅然离开家乡去追寻。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我要破釜沉舟,努力学习,争取进入理想的大学。4. 大学生:为了实现创业梦想,我决定破釜沉舟,放弃稳定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