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拼音sān shí liù cè,zǒu wéi shàng cè
含义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典故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近义词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反义词
坐以待毙
英文翻译
the best policy is to go awa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成语举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5回:“三十六策,走为上策。官打的现在。赌博场中闹出事,只有个闻风远扬是高着。”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分句;用于劝说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齐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则仓卒在东面起义,朝廷十分震惊。东昏侯在东宫召集手下密议反叛,派人登楼观察,看到征虏亭发生火灾,说王敬则来了,假装要走。有人告诉王敬则,王敬则讥笑檀道济父子逃走不负责任。
详细解释
-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是中国的一句古代成语,意思是在面对困境时,选择逃避是最明智的做法。这句成语强调了避免冲突和保护自身的重要性。
使用场景
- 这句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在面对危险或困难时,选择逃避是最明智的选择。它常用于讨论战略、决策和生活中的困境。
故事起源
- 这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当时,齐国国君孟尝君问军师田忌如何对抗强大的赵国。田忌回答说:“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他的意思是,在面对强敌时,逃避是最好的策略。
成语结构
-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三十六策”、“走”和“上策”。其中,“三十六策”表示多种策略的总称,而“走”和“上策”表示逃避是最明智的选择。
例句
- 1. 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三十六策,走为上策。2. 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与面对困境时的逃避策略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也可以将每个字的发音和意义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中国古代典故和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和故事,如“一石二鸟”、“亡羊补牢”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面对恶霸,小明决定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保护自己的安全。2. 初中生:考试前夜,小红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她决定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放弃考试并寻求老师的帮助。3. 高中生: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学业的困难,小明决定三十六策,走为上策,寻找自己的兴趣并寻求心理辅导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