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鼓待椎
拼音xuán gǔ dài zhuī
含义比喻急不可待。
出处《渊鉴类函·乐·鼓二》引明陈耀文《天中记》:“宋范仲淹一日携子纯仁访民家。民舍有鼓为妖。坐未几,鼓自风滚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谓纯仁曰:‘此鼓久不击,见好客至,故自来庭以寻槌耳。’令纯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典故出处
《渊鉴类函·乐·鼓二》引明陈耀文《天中记》:“宋范仲淹一日携子纯仁访民家。民舍有鼓为妖。坐未几,鼓自风滚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谓纯仁曰:‘此鼓久不击,见好客至,故自来庭以寻槌耳。’令纯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急不可待。
成语举例:明·唐顺之《与李克斋侍郎书》:“止靠今岁新催丁田银,如悬鼓待椎之不可缓。”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范仲淹一天带儿子去民家访问,民房中有鼓妖在他们坐不久时自动滚到前庭,满屋子人都感到害怕。范仲淹慢慢地对纯仁说:“此鼓久不击,见好客至,故自来庭以寻槌耳。”就让纯仁击鼓,那妖鼓立即自破。
详细解释
- 悬:悬挂;鼓:鼓面;待:等待;椎:木椎子。原指古代刑罚中,将人的头放在一个悬挂的鼓面上,用木椎子砸击头部,以示惩罚。后来演变为比喻等待不幸的到来。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在某种危险或不幸的情况下,不得不等待命运的降临。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国君齐襄公曾经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为了向天下人示众,他决定接受刑罚。他命令手下的刽子手将他的头放在一个悬挂的鼓面上,然后用木椎子砸击他的头部。这个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悬鼓待椎”。
成语结构
- 悬鼓待椎的结构为“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
例句
- 1. 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当,但他还是选择悬鼓待椎,等待着惩罚的到来。2.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不能悬鼓待椎,而是要积极行动。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悬鼓待椎”想象成一个人被悬挂在高处的鼓面上,等待着椎子的砸击。这个场景非常危险和不幸,所以可以通过想象这个画面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来深入了解“悬鼓待椎”的背景和使用情境。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悬鼓待椎,所以我会好好学习,避免犯错。2. 初中生:面对考试失败,我不能悬鼓待椎,而是要积极改进学习方法。3. 高中生: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也不能悬鼓待椎,而是要勇敢面对并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