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耸听
拼音wēi yán sǒng tīng
含义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出处郭小川《论“听话”》:“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
典故出处
郭小川《论“听话”》:“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
近义词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英文翻译
exaggerate just to scare peopl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成语举例: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道理,稍稍注意这个问题的人,是不难发现若干真凭实据的。(郭小川《论“听话”》)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耸,不能读作“cónɡ”。
成语辨形:危,不能写作“微”。
成语辨析:危言耸听和“骇人听闻”都有使人听了吃惊的意思。但危言耸听指的是歪曲、捏造无中生有的事;可用于目的、动机;“骇人听闻”指惊人的残暴、惨毒、卑劣的事实。
成语谜面:惊险小说
成语故事
有一次,东晋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用一句话形容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桓玄说:“矛头秫米剑头炊。”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剑的尖头当米煮饭吃;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过百岁的老头悬挂在枯萎的树枝上;顾恺之说:“井上轱辘卧婴儿。”井上的轱辘容易滚动,婴儿躺在上面非常危险。后人就把这种夸大形式吓唬人叫做危言耸听。
详细解释
- 危言耸听是由“危言”和“耸听”两个词组成的,意为故意夸大事实、渲染危险,使人们产生恐慌和焦虑的言论。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些人故意散布虚假、夸大事实的言论,以达到某种目的,例如制造恐慌氛围、引起公众的关注等。
使用场景
- 危言耸听常常用于批评那些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氛围的人。另外,也可以用于描述一些言过其实,夸大事实的言论。
故事起源
- 危言耸听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谗人之言曰危言,危言之行曰耸听。”意为谣言的言论称为危言,传播谣言的行为称为耸听。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批评那些散布谣言、夸大事实的人。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动词
例句
- 1. 他总是喜欢危言耸听,把事情说得比实际情况严重得多。2. 这些媒体故意渲染危机,制造恐慌,真是危言耸听。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与夸大事实的行为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处大声喊叫,夸大事实,引起周围人的恐慌和焦虑,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同时,积累更多与危言耸听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扩展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说的话都是危言耸听,不要相信他。初中生:有些人为了引起关注,故意危言耸听,制造恐慌。高中生: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经常夸大事实,进行危言耸听的报道。大学生:政治家们经常利用危言耸听的手段来操纵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