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然若揭
拼音zhāo rán ruò jiē
含义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出处《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典故出处
《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近义词
彰明较著、众目昭彰
反义词
真伪莫辨
英文翻译
as clear as if it were exposed to view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成语举例:承电示撤消军院,爱国之忱,昭然若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七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昭,不能读作“zhào”。
成语辨形:昭,不能写作“招”。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人孙休与老师扁庆子探讨修身处世的问题,孙休抱怨没有遇到英明的国君,有怀才不遇之感。扁庆子认为只有凡人天天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像高举太阳和月亮那样一点也不掩盖,这样是成不了圣人的。
详细解释
- 昭然若揭是由“昭然”和“若揭”两个词组成的。其中,“昭然”意为明显、清楚,表示事情的真相或内情显而易见;“若揭”意为即将揭示或揭露。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事情的真相或内情明显地被揭示或暴露出来,无法掩盖。
使用场景
- 昭然若揭常用于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或内情被暴露的情况。可以用于各种场景,如揭露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揭发某种阴谋、曝光某个秘密等。
故事起源
- 昭然若揭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当时,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项羽被楚王封为霸王。然而,项羽越来越骄傲自满,不顾士兵的劝告,继续享乐。刘邦得知后,派人写信给楚王,详细揭露了项羽的罪行和不忠。楚王看了信后,对项羽失望至极,昭然若揭地看清了项羽的真面目。
成语结构
- 昭然若揭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语组成。
例句
- 1. 他的真实身份昭然若揭,原来他是个间谍。2. 案件的真相被揭示后,罪犯的罪行昭然若揭。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画面,场景中有一个掩藏在黑暗中的秘密,突然被明亮的灯光照射到,真相昭然若揭。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揭示真相相关的成语,如揭竿而起、揭开锅盖、揭穿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经过调查,小明的小偷行为昭然若揭,大家都知道他偷了零食。2. 初中生:经过调查,学校里的作弊行为昭然若揭,老师对此进行了严厉的处罚。3. 高中生:经过调查,公司内部的贪污行为昭然若揭,涉案人员被逮捕。4. 大学生:经过调查,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昭然若揭,引起了公众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