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
拼音píng yì jìn rén
含义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典故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近义词
和蔼可亲、平易近民
反义词
咄咄逼人、盛气凌人
英文翻译
be simple and easy to approach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成语举例:凡昌黎(韩愈)与东野(孟郊)联句,必字字争胜,与他人联句,则平易近人。(清 赵翼《瓯北诗话》卷三)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人,不能读作“yín”。
成语辨形:近,不能写作“进”。
成语辨析:平易近人和“和蔼可亲”、“和颜悦色”都可形容态度温和;不同在于:①“和蔼可亲”和平易近人都有使人容易接近或亲近的意思;并多用于长辈;不用于小辈;“和颜悦色”没有使人容易接近的意思;也不限于长辈。②同样形容温和时;“和颜悦色”偏重于脸部表情;“和蔼可亲”和平易近人偏重于态度作风或表示人的性格特点。
成语谜面:伴
成语故事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事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简易。
可是到了唐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这句话时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为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详细解释
- 形容人的态度和行为平和、和善,不拘小节,容易与人打交道。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平和、待人友善,容易与人相处。
故事起源
- 成语“平易近人”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杨震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任职的时候非常谦虚和亲近人民,因此被人们称为“平易近人”。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温和、平和,容易与人交往。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平易近人的性格使得他在公司里深受大家喜爱。2. 这位老师非常平易近人,学生们都很喜欢和他交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平易近人”这个词语的发音,将其拆分为“平易”和“近人”。想象一个人平和而容易亲近的形象,有助于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更多与人性格和交往相关的成语,例如“和颜悦色”、“亲如手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平易近人,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课。初中生:这个老师虽然严肃,但是平易近人,和他交流很舒服。高中生:他的领导风格平易近人,团队氛围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