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隐晦
拼音tāo guāng yǐn huì
含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出处郭沫若《附录·写作缘起》:“这也与其说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观、失望而至于消极,倒宁可说是由于魏王的猜忌、残忍,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
典故出处
郭沫若《附录·写作缘起》:“这也与其说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观、失望而至于消极,倒宁可说是由于魏王的猜忌、残忍,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
近义词
韬光俟奋、韬光用晦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现代
详细解释
- 韬光隐晦是由两个相对的词语组成。韬光指的是隐藏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不显露出来;隐晦指的是言行谨慎,不张扬。这个成语强调了保持低调和谦逊的重要性,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和争议。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但内心深藏着很大的才能和智慧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组织或国家在某些时候选择隐藏实力,避免引起外界的关注和干扰。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家,他在《孙子兵法》中强调了隐藏实力和保持谦逊的策略。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人们用来形容不仅仅在军事领域,而是在各个方面都适用的智慧。
成语结构
- 韬光隐晦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例句
- 1. 他一直韬光隐晦,不愿意显露自己的才能。2. 这个组织一直在韬光隐晦地运作,没有引起外界的关注。3. 他的智慧和才华很大,但他总是韬光隐晦,不愿意展示出来。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韬光”和“隐晦”与保持低调和谦逊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把自己的光芒藏在了韬光之中,同时又隐藏在隐晦之中,以保持低调和谦逊的态度。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隐藏实力和保持谦逊相关的成语,如“藏龙卧虎”、“光明磊落”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虽然成绩优秀,但总是韬光隐晦,不愿意炫耀。2. 初中生:她平时看起来很普通,但韬光隐晦的实力让人刮目相看。3. 高中生:他在比赛中总是韬光隐晦,等到最后一刻才展现出强大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