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
拼音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含义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出处《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典故出处
《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成语举例: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4回:“在家丰衣足食,肥马轻裘,紫蟹黄鸡,山肴海味,称不得是个山中宰相!”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山中宰相是由“山中”的意思是指在山中隐居,不愿意出仕;“宰相”的意思是指高级官员,贤能之士。所以,山中宰相指的是在山林中隐居的贤能之士,比喻有才能但不愿意出仕的人。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那些有才能但不愿意出仕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有能力但选择过上简单生活的人。
故事起源
- 山中宰相这个成语最早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子路对孔子的称赞:“子路不行,山中宰相。”意思是说子路的才能非常出众,如果放在官场上,肯定能成为一位重要的官员。这个成语后来就被广泛使用。
成语结构
- 山中宰相是由两个词语组成的,其中“山中”是形容词短语,修饰“宰相”,表示宰相在山中;“宰相”是名词短语,表示高级官员。
例句
- 1. 他是个山中宰相,虽然才能出众,但却宁愿过上简单的生活。2. 尽管他有能力成为一位宰相,但他选择了在山中隐居。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贤能之士在山中隐居,拒绝了官场的机会,选择了简单的生活。可以通过想象这个场景来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官员的称谓和职责,以及古代士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山中宰相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他却不愿意去当官。2. 初中生:有些人有很大的能力,但他们选择过简单的生活,就像山中宰相一样。
3. 高中生
- 山中宰相这个成语形容那些有才能但不愿意出仕的人,他们宁愿过上简单的生活,而不愿意追求权力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