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荛之言
拼音chú ráo zhī yán
含义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出处《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典故出处
《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近义词
刍荛之见
反义词
远见卓识
英文翻译
shallow remark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成语举例: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宋 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刍荛之言是指言辞贫乏、浅薄的话语。这个成语形容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只会说些肤浅的话,不值一提。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遇到某人说话浅薄、无价值、没有深度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言辞。
故事起源
- 刍荛之言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荀子·劝学篇》:“刍荛之言,不可复听也。”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在这篇文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用刍荛之言来形容那些只会说些肤浅之辞的人。
成语结构
- 刍荛之言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刍荛”是形容词短语,表示草的根和茎;“之”为连词,起连接作用;“言”为名词,表示言辞。
例句
- 1. 他的观点太肤浅了,简直就是刍荛之言。2. 不要听信那些刍荛之言,要自己去思考问题。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田地里,他说的话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草,没有根基,非常肤浅和浅薄。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巧言令色”、“浅尝辄止”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答案太简单了,就像刍荛之言一样。2. 初中生:这篇文章的观点太肤浅了,充斥着刍荛之言。3. 高中生:他的演讲毫无深度,只是一些刍荛之言而已。4. 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我们要避免使用刍荛之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思考。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对你学习和理解“刍荛之言”成语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