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上浇油
拼音huǒ shàng jiāo yóu
含义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
出处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我见了他扑邓邓火上浇油。”
典故出处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我见了他扑邓邓火上浇油。”
近义词
推波助澜、如虎添翼
反义词
釜底抽薪
英文翻译
inflame one's ange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
成语举例:这么一来,大家的情绪就象火上浇油似的。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有意扩大事态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浇,不能写作“烧”。
成语谜面:救火踢倒煤油罐
歇后语:辣椒棒敲破头
详细解释
- 火上浇油源自于火势蔓延时,如果往火上倒油,会使火势更加猛烈,燃烧得更旺。这个成语比喻在已经复杂或紧张的局势中,采取的行动或做法只会加剧矛盾,使情况更加恶化。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些人或事物在冲突或矛盾中采取的行为只会加剧矛盾,使情况更加恶化的情况。例如,一个人在争吵中不断激怒对方,就可以说他是火上浇油。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的国君齐威王想要攻打邻国鲁国,但鲁国的国君鲁隐公一直与齐国保持友好关系,不愿与其发生战争。于是,齐威王派人给鲁隐公送去一匹良马作为礼物,希望能够破坏鲁国的内外关系,使其陷入困境。然而,鲁隐公并没有被这个礼物所动,反而将马送给了齐威王的另一个相邦,以示友好。这一举动使齐威王非常愤怒,进而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两国的战争。这个故事成为了“火上浇油”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四个字的成语,由“火”、“上”、“浇”、“油”组成。
例句
- 1. 他在矛盾中不断挑衅对方,简直是火上浇油。2. 在这个紧张的局势下,任何激烈的行动都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火势猛烈的场景,然后想象有人往火上倒油,使火势更加旺盛,这样就能够记住“火上浇油”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冲突和矛盾相关的成语,例如“火中取栗”、“火烧眉毛”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两个人本来就不和,你再去挑拨他们的关系,简直是火上浇油。2. 初中生:老师正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但有些同学却在一旁起哄,这样只会火上浇油。3. 高中生:政府的不作为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这种行为无疑是火上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