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耳偷铃
拼音sāi ěr tōu líng
含义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行为。
出处《五灯会元·雪峰存禅师法嗣》:“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鬼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典故出处
《五灯会元·雪峰存禅师法嗣》:“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鬼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近义词
掩耳盗铃、塞耳盗钟
英文翻译
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行为。
成语举例:这是塞耳偷铃的做法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塞耳偷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塞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了一只铃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自欺欺人、做事愚蠢而不自知的人。他们自己做错事情,却不愿承认错误,反而找借口或掩饰,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塞耳偷铃”来批评那些明知错误却不愿意改正的人,或者形容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故事起源
- 据说,塞耳偷铃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一本寓言故事书《列子》。故事中的主人公列子在一个山洞里看到一只铃铛,他把耳朵塞住,偷偷地拿走了铃铛。但当他被人发现时,他却说自己什么都没听见。这个故事成为了“塞耳偷铃”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塞耳+偷+铃
例句
- 1. 他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还在为自己辩解,真是塞耳偷铃。2. 别塞耳偷铃了,你做错事情就应该勇于承认。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塞耳偷铃”与故事情节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塞住耳朵偷铃铛的场景,这样可以更加生动地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有关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和成语的故事,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做错了作业,还说是别人偷偷改的。他真是塞耳偷铃。2. 初中生: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但有些同学偷懒没有完成,还编了一些借口。他们就是塞耳偷铃。3. 高中生:有些同学明明在考试中作弊,却还声称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好成绩。他们简直就是塞耳偷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