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
拼音zǐ xū wū yǒu
含义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出处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典故出处
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近义词
捕风捉影、荒诞不经
反义词
千真万确、铁证如山、勿庸置疑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
成语举例: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也。(清 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乌;不能这与作“鸟”。
成语辨析:子虚乌有与“荒诞不经”有别:子虚乌有侧重于形容不存在;“荒诞不经”侧重于形容不合理。
成语谜面:一点不在乎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子虚赋》讲楚王派子虚去访问齐王。齐王率全国游猎能手陪同子虚外出打猎。子虚竭力向陪同的乌有先生吹嘘楚王的游猎盛况,故意贬低齐王。乌有先生立即替齐王辩驳,向子虚发难。
详细解释
- 子虚指子虚乌有的“子虚”,是指虚假、虚构的意思。乌有是指没有、不存在的意思。子虚乌有合在一起,表示指虚构的事物或不存在的事物。
使用场景
- 子虚乌有常用来形容虚假、无实际根据的事物或说法。它可以用来批评或嘲笑那些没有真实依据的言论或想法。
故事起源
- 子虚乌有最早出现在《文选·刘义庆·列女传》中。故事中讲述了一个人去拜访一位名叫子虚的人,但是却被告知子虚已经死了。后来,他又去拜访乌有,同样被告知乌有也已经死了。这个故事里的子虚和乌有都是虚构的人物,因此形成了成语“子虚乌有”。
成语结构
- 子虚乌有是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的承诺就像子虚乌有一样,一点实际作用都没有。2. 这个传闻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根本不值得相信。3. 他的计划只是子虚乌有的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子虚乌有”拆解成两个部分进行记忆。子虚可以联想为虚假的子女,乌有可以联想为不存在的乌鸦。通过联想这些形象,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虚假、不存在相关的成语,如“无中生有”、“无稽之谈”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说的理由都是子虚乌有的,根本不可信。2. 初中生:这个传说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没有任何证据支持。3. 高中生:他的理论只是子虚乌有的臆想,没有任何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