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寺(其九十一)
宋 · 释怀深
蚕忙贪作茧,蜂忙贪候蜜。
茧成自己寒,蜜就别人食。
世上忧家翁,辛苦无暂息。
也似二虫痴,于身无所得。
三四小孩儿,争拈百草嬉。
怀中有梨栗,衣上污尘泥。
也似年高者,贪迷声色时。
世间无老少,总是一般痴。
茧成自己寒,蜜就别人食。
世上忧家翁,辛苦无暂息。
也似二虫痴,于身无所得。
三四小孩儿,争拈百草嬉。
怀中有梨栗,衣上污尘泥。
也似年高者,贪迷声色时。
世间无老少,总是一般痴。
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贪婪与无知。诗人通过蚕和蜂的忙碌与牺牲,以及小孩和老人的行为,展现了不同群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时的相似性。
首先,蚕和蜂的形象被用来象征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的人们。蚕“贪作茧”,最终却因寒冷而受苦;蜂“贪候蜜”,蜜却被他人享用。这两者都在为自己的目标付出代价,但结果并不如愿,反而遭受损失。这反映了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往往忽视了长远的后果,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接着,三四小孩儿的嬉戏与污渍,以及年长者的声色之好,都被视为与蚕、蜂的境遇相类似的行为。小孩儿“争拈百草嬉”,虽有乐趣,但“怀中有梨栗,衣上污尘泥”,这象征着他们在享受当下快乐的同时,也留下了未来的负担。而老人“贪迷声色时”,则是在晚年仍沉迷于感官的享乐,忽视了生命的其他重要方面。
最后,诗人总结道:“世间无老少,总是一般痴。”这句话强调了人类在追求个人满足时的共性,无论年龄大小,人们都容易陷入一种盲目追求自我利益的状态,忽视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普遍的“痴”态,实际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洞察,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整体福祉和道德责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巧妙地探讨了人性中的贪婪、无知与追求,以及这些特质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