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
拼音bái sè kǒng bù
含义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典故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近义词
腥风血雨
反义词
红色风暴
英文翻译
white terro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成语举例:鲁迅先生对于白色恐怖毫不畏惧,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极其恐怖的气氛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正音:色,不能读作“shǎi”。
成语辨形:怖,不能写作“布”。
详细解释
- 白色恐怖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用于描述国家或政权针对持不同政见或有异议的人士进行的镇压和迫害行为。这种恐怖行为通常包括大规模逮捕、监禁、酷刑、处决等手段,旨在恐吓和控制社会。白色恐怖常常伴随着言论封锁、思想控制和大规模迫害,给社会带来深重的恐惧和不安。
使用场景
- 白色恐怖一词通常用于描述历史上的暴政统治或现实中的政治迫害。它可以用来讨论社会中的不公正行为、政府滥用权力以及对异议人士的迫害行为。在学术研究、政治讨论和历史教育等领域中,白色恐怖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故事起源
- 白色恐怖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用于描述国民党政权对共产党和其他异议人士的残酷镇压。这个词语源自于当时国民党政府实施的大规模逮捕、监禁、处决和酷刑行为,旨在消除政治异议和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成语结构
- 白色恐怖是一个由形容词“白色”和名词“恐怖”组成的成语。其中,“白色”表示残酷和无情,而“恐怖”则表示恐惧和不安。
例句
- 1. 这个国家曾经历过白色恐怖的统治,许多人因为表达政治观点而遭受迫害。2. 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人们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生活在恐惧中。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白色恐怖”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国民党时期的政治迫害或其他类似的暴政统治。也可以将“白色”与“无情”、“恐怖”与“恐惧”进行联想,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不同国家和时期的白色恐怖事件,比如纳粹德国的大屠杀、柬埔寨红色高棉时期的大规模迫害等。同时,也可以学习相关的历史和政治理论,深入了解白色恐怖的原因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关于白色恐怖的故事。中学生:我读了一本关于白色恐怖时期的小说,深感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恐怖。大学生:在研究政治学的过程中,我对白色恐怖的起源和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